联系 投稿

甘新网

长城民宿惹争议 活化利用要谨慎

2018-08-15 15:15:53 来源:南方日报

长城民宿惹争议 活化利用要谨慎

爱彼迎近日一场“把家安在长城上”的活动,创意获得无数人点赞,但也招致多方批评。资料图片

长城民宿惹争议 活化利用要谨慎

长城民宿惹争议 活化利用要谨慎

暮色降临,一对青年男女走入空寂的长城烽火台中,里面陈设着一张大床,举头便是苍穹,这个看似浪漫的场景出自最近爱彼迎推出的一条招募“奇屋一夜”活动体验者的广告,“把家安在长城上”,一时间引来众多非议。

这不是在破坏文物吗?文物岂能用来商业炒作?连日来,凡此种种的争议接踵而至,这场看似不失创意的活动,最后不得不迫于舆论压力而中断。

文旅融合的大势下,文物活化与利用的议题难以回避,长城民宿风波后,这一议题更值得进一步反思。

进展

爱彼迎因争议停办该活动

8月2日,爱彼迎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把家安在长城上”的活动,邀请网友体验在长城烽火台上露营。在微博的推文上,还配有短视频:一张大床置于烽火台中间,夜幕之下,一对青年男女走入其中。

长城的露营体验看上去富有情调,令人耳目一新。该条推文很快得到了网友们的回应,连日来转载量超十万,评论近千条。但评论中不乏质疑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6号《长城保护条例》了解一下,是否和相关文保主管单位沟通?如何确保商业活动不破坏文物?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还有不少网友齐齐刷起了《长城保护条例》第十八条,“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一)取土、取砖(石)或者种植作物;(二)刻划、涂污;(三)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四)驾驶交通工具,或者利用交通工具等跨越长城;(五)展示可能损坏长城的器具;(六)有组织地在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段落举行活动;(七)文物保护法禁止的其他活动。”

8月6日,北京延庆区文委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经核,延庆区文物保护部门未收到任何公司或机构关于此项活动的报审文件,也未审批过任何在长城上开展民宿体验活动的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延庆区文物保护部门认为,这种活动方式不符合长城文物保护理念,不支持在长城上开展此类活动。

旅游学界对爱彼迎的做法亦表示不认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表示,根据相关法规并不禁止在所有的长城地段、所有的方式开展非传统功能的活动,关键是看地方、看程序、看方式。爱彼迎长城民宿事件的核心是没有按《文物法》的相关要求进行评估与审批,对民宿可能的影响、控制措施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则,企业以此为卖点进行炒作,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问题,这种炒作方式当然不妥。

鉴于社会舆论的各种争议,最近爱彼迎官方网站发表声明,不再继续举办该活动。

纵深

文物活化不宜走纯粹的市场道路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文物活化成为了重要命题。长城上建民宿,被视为文物活化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误区。“过分强调消费者诉求,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来获取利润,无视文化遗产利用的本质目标,是文物活化的一大误区。”张朝枝直言。

事实上,过分强调消费者诉求,过度利用的文物活化案例,在国内并不鲜见。饱受争议的北京智珠寺的修缮改造一度获得2012年度“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修缮专业团队选择性地保留了寺庙里部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将其修复转化成集餐椅、住宿为一体的商业场所,这样的运作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由于其涉嫌违反《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该项目一度被勒令停业整顿。

文物活化的尺度该如何把握,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张朝枝表示,文物活化利用需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则是遵守文化遗产最初的精神意义,即当初该文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有利于传承或者表达遗产本身意义的利用方式都可以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江金波教授认为,文物的活化既不能走纯粹的工业道路,也不能走纯粹的市场道路。“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大家诟病很多,实在是人太多、商业太多了,这也不是我们希望的未来,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他表示,要在集体记忆和公共利益的保存、私人生存权、财产权的天平中找到平衡。

文物活化的要义是提高文化自信

网友对长城上建民宿活动的反感,主要出于对文物保护的立场。但该活动的创意,得到了部分网友的肯定。爱彼迎官方回应称,举办该活动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连接,旨在向世界推广当地的文化和旅游,选址长城,意在向世界展示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中国心态,积极连接世界的中国现状。

在一些旅游策划专家的眼中,这不失为一个创意活动,因为它足够吸引眼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商业炒作,长城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是公共资源,将它和商业营销绑在一起显然不妥,不宜提倡。

之所以长城不能和商业炒作捆绑在一起,主要因为这与大家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终极目的的共识有所背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撰文道: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张朝枝同样认为,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利用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化遗产向游客展示利用来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利用方式都要慎重。

在江金波看来,活化文物和遗产的终极目标,是要激发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凝聚力,重建地域认同,恢复造血能力,实现历史建筑在利用中的持续性保护,并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建构地域文化精神,增强基层文化的吸引力和自信,造就更多地方性的“建成遗产”,将历史建筑化为文化新地标。

文物活化的相关指引文件亟待出台

在长城上建民宿的活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几天里,一则关于文物被粗暴修复的消息同样令人哭笑不得。最近四川安岳石窟的一尊被修复后的大佛相片瞬间“走红”,网友直呼:“原本唐代粗犷豪气和宋代写实风韵,现在就只剩下绝俗的土气。”

文物修复和活化乱象频出,有没有统一的标准予以规范?记者查阅发现,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重在保护,也提到了拓展利用,并明确提出:支持和引导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但对市场运作让文物活起来的更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引尚未明晰。张朝枝分析称,一方面是因为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地域差异大等多种原因,情况非常复杂,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利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传统上文物与旅游部门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目标相冲突,相关规则制定也非常困难。但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这项工作创造了一个机遇,相信这项工作会很快得到推进。

南方日报记者 周人果

相关推荐